9月11日晚,《灼灼韶华》在央八与优酷同步开播,10分钟实时破2.8,微博话题破三亿,优酷弹幕一度被挤到卡顿。
它接档《归队》,一脚跨进黄金档,没客气,先用数据把门撞开。同期武侠剧《赴山海》强势上线,观众画像重合度高达68%,硬生生分走三百多万观众,首集峰值被压到1.8,首周收视在4.5%—5.2%区间波动。坦白讲,这就是正面硬仗:对手够强、赛道同类、口味接近。可我看完首晚那股劲儿,还是觉得它能顶住,因为这剧选了最难也最爽的一条路——把“忍”换成“反”,把“被救”换成“自救”。
热依扎这回不演“忍到让人心疼”的李水花了,她穿上褚韶华的壳,第一件事就是把婆家的药铺砸了,顶着婆婆的目光说“我不会再受你们的气”。你能感到那声响,像一记重锤敲在旧秩序上。
上一回,她演的女人被父亲卖了,抱着孩子走几十里路找丈夫;这一回,她刚丧夫失女,不哭不晕不求饶,把二十两银子往怀里一塞,直奔上海:“我要自己赚大钱。”我喜欢这种直给——不端着,不矫情,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。
有人说这不就“那年花开”的路子嘛?真不一样。周莹有吴聘护着,褚韶华是把命贴在裤腰带上,自己往前闯。她到上海租下小铺子,天还黑就起床熬药,煤炉哔剥响,水汽往窗上冒,她一边捣药一边算账,手腕上是烫出来的浅疤。
药罐是从婆家背来的旧物,有细细的裂纹,像她旧日的伤口;抬头那一瞬,她的眼里却只有一件事——把这条路走到亮处去。不到一年,铺面扩到原来的三倍,门口晾着密密麻麻的药草,石库门里进进出出全是熟客的招呼声。这不是“开挂”,这是把天明之前的那段黑走了无数遍。 她也不是“完美大女主”。
她想过骗、发过火、骂过婆婆,甚至为了一笔生意和朋友闹翻。可我没办法讨厌她——她在跟命运对着干,那些不体面的瞬间,恰恰把她从“人设”拽回“活人”。
我们看惯了“女主流泪、男主解围”的老桥段,这次不一样。杨祐宁演的闻知秋,是上海滩的商业鬼才,看她砸锅,眼睛发亮地说:“你比男人还敢拼。”他不是英雄降临,他是合伙人——一个擅出主意、一个擅跑关系,两人在租界抢生意,谈判桌上你一刀我一枪,火花四溅,比谈恋爱更带劲。
说实话,我宁愿多看他们吵报价、谈条款,也不稀罕十集一吻的糖水。 涂松岩这次演的商人更有意思。他帮褚韶华找货源,也趁机抬价,笑眯眯地说:“我帮你,因为你能赚钱。”不是纯坏,坏得有理由——这种现实里的灰色,比非黑即白好看多了。丁勇岱演的公公,是全剧最温柔的杠杆。
看见她砸锅,他没骂,反而递过一把钥匙:“你要闯,我撑你。”到最后,他握着她的手说“我对不起你”,那一刻我鼻子发酸——这份理解来得不响,却足以让人掉眼泪。人情世故里,真正珍贵的,不就是一个“我懂你”吗? 幕后也稳。
余丁拍《鸡毛飞上天》时,能用十分钟让你相信一担鸡毛的重量;苏晓苑写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时,敢把“我就不信女人不能做买卖”写得掷地有声。两人合体,《灼灼韶华》的气口更猛。故事不端历史教科书,而是端来热气腾腾的小日子:上海的风,带着码头的腥;夜里的路,灯火稀稀拉拉;她踩着细雨,提着药箱,去找拒她千里之外的洋行——“我的药比你们的好,为什么不让我卖?”
那不是戏台子上的豪言,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人,咬牙吐出来的音节。她和外国商人的交锋,没有爽文的光环,有的只是条款、对照、试样,再试样。赢,不是赢在嘴上,是赢在她把每一味药的出身都背得比合同还熟。 年代剧的盘子,这两年也在变。腾讯新闻的《2022-2025年代剧网播观察》说得明白:2025年一季度,年代题材继续领跑,市场“去低质化”,S+、S级占比抬头。
云合数据也给了侧证:2024年上线的年代剧里,S+和S级的数量占比同比分别涨了8和2个点,尾部C级少了14个点。简单讲,观众门槛抬了,粗糙的没戏,能打的更集中。而《灼灼韶华》一上线就顶着《赴山海》,仍能守在5%上下的区间,说明它的集中度够,受众黏度也不差——当然,这仗要不要打赢,还得看第二、三周的口碑回流。
再看行业侧风。刚收官的《生万物》闹出数据造假、纹身穿帮、署名待遇三重风波,舆论把年代剧制作规范拎出来再晒一次。说句心里话,这不是坏事,劣币出局,优币才能安心。反观海外,同样讲女性一生的《苦尽柑来遇见你》,用了“女性互助+浪漫叙事”的路子,豆瓣9.6,拿下百想最佳——温柔而坚韧。我们的《灼灼韶华》走的是“自我反击+商业博弈”,锋利而滚烫。
两条路都能走向好作品,关键是——别虚假,别粗糙,别把观众当傻子。 我尤其喜欢剧里那些微小的插曲。比如褚韶华的嫁衣,是她娘手工绣的,针脚密得几乎看不出缝,她穿上的那刻眼泪落下来,把绣线浸出一圈深色。再比如她攥着仅剩的银票在租界找门路,黄包车铃一下一下响,她把银票折了又折,生怕露出边角;回到铺子,熬药的铜勺“当”地一声碰在罐沿上,她愣了半秒,继续干活。
还有那场雨——她在雨里给亡女烧纸,烫得通红的指尖被水一浇,冒起白汽,她没躲,纸灰贴上手背,她也不抖。这些都是细碎、具体的痛,拍得真,演得狠,才撑起“她不装可怜,直接反”的底气。 当然,争议也会来。有人嫌褚韶华“反得太极端”,砸锅、骂婆婆、骗朋友,像极了“不择手段”。
我倒想问一句:在那个年代,一个孀居、失女、孤身北上的女人,要活成被喜欢的样子,还是先活下来?她反,不是为了作恶,是为了在夹缝里留条气口。她也在长——知道亏欠谁、该怎样还、怎样在下一次选择里把分寸握住。人物有瑕疵,才有生长;观众恨过、心疼过,才会跟她走更远。
说回收视。央八的年代剧向来不怵硬碰硬,《山海情》把“忍”的价值拍到骨子里,《灼灼韶华》则把“反”的爽感顶到嗓子眼。一个让你心疼,一个让你解气;一个是向下扎根,一个是向上出拳。前者火过李水花,后者十有八九会火褚韶华。
受《赴山海》分流在所难免,可观众不会只看一部,口碑是流量的水闸——哪边更真、更细、更走心,水就往哪边灌。就我这边的直觉,它会先稳住,再往上拱,等到二刷三刷的人回来,曲线很可能就不再“抖”了。 最后,还是想把球抛给你。
我们在屏幕外,替她捏着一把汗,也跟着她一路叫好。你更喜欢“李水花式的忍”,还是“褚韶华式的反”?你愿意看“男主拎着伞来救人”,还是“搭伙做生意并肩打怪”?等到下一个周末,我估摸着数据还会再起一拨浪。
到那时,咱们再看看,《灼灼韶华》是不是如它名字一样,真能把这条老题材的路,照得更亮一点。
启远网配资-配资查询网-股票配资推荐-股票配资工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